97 国产 公开1997年国产电影公开上映,中国电影市场的转折点

频道:手游动态 日期: 浏览:670

最新消息:1997年国产电影公开上映,中国电影市场的转折点97国产公开精品饥渴少

摘要

1997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国产电影在质量、数量和影响力上都有了显著提升,本文从1997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入手,详细分析了当年具有代表性的国产影片,如《甲方乙方》、《有话好好说》等,探讨了这些影片的艺术特色和市场表现,文章还研究了1997年电影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以及香港回归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特殊意义,通过对1997年国产电影的系统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1997年中国电影市场概况

1997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产电影在质量、数量和影响力上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电影局公布的数据,1997年全国共生产故事片88部,比1996年增加了15%,其中不少作品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97 国产 公开1997年国产电影公开上映,中国电影市场的转折点

1997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达到14.5亿元人民币,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约为35%,虽然仍低于进口大片,但相比前几年已有显著提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国产电影的观众人次突破了2亿,这表明中国观众对本土电影的兴趣正在逐渐恢复,电影市场的复苏与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的大环境密不可分。

从类型上看,1997年的国产电影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冯小刚执导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创了中国商业电影的新模式,也有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展现了都市题材的新探索,还有黄建新的《埋伏》等作品延续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类型的多元化,反映了中国电影创作者在市场压力下寻求艺术与商业平衡的努力。

1997年也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一年,原有的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瓦解,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分账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变化使得电影制片方能够直接从市场获得反馈和收益,极大地激发了创作积极性,民营资本进入电影产业的限制也有所松动,为后来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国际视角看,1997年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戛纳电影节获得技术大奖,陈凯歌的《风月》也入围主竞赛单元,显示出中国电影艺术水准的国际认可,这些成就对于提升国产电影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1997年代表性国产影片分析

1997年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些影片不仅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更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为国产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无疑是1997年最具标志性的国产电影之一,这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联合出品的影片,以6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最终获得了3600万元的票房,创下了当时国产电影的票房纪录。《甲方乙方》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创新的"贺岁片"概念,更在于它找到了一条将本土幽默与现实关怀相结合的商业电影路径,影片通过四个年轻人开办"好梦一日游"公司的荒诞设定,串联起多个小人物的梦想故事,既保持了喜剧效果,又不失对社会现实的温和批判,葛优、刘蓓等演员的出色表演,以及冯氏幽默特有的语言风格,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

张艺谋1997年的作品《有话好好说》则展现了中国都市题材电影的新探索,这部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投资1000万元,最终获得4600万元票房,艺术与商业双丰收。《有话好好说》讲述了一个由误会引发的城市荒诞故事,姜文饰演的赵小帅和李保田饰演的张秋生之间的对手戏堪称经典,张艺谋在这部作品中放弃了以往厚重的历史叙事,转而采用手持摄影、快速剪辑等手法,营造出一种躁动不安的都市氛围,影片对当代城市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的刻画入木三分,特别是对"面子文化"和沟通困境的揭示,至今看来仍具现实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有话好好说》的主题曲《爱谁谁》由臧天朔创作并演唱,成为了当年传唱度极高的电影歌曲。

黄建新执导的《埋伏》则是1997年另一部值得关注的现实主义力作,这部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改编自方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警察家庭面对生活困境的故事。《埋伏》延续了黄建新一贯的冷静观察和细腻笔触,通过对主人公杨高伟(冯巩饰)一家生活细节的刻画,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影片没有刻意渲染戏剧冲突,而是通过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中国社会深层次的变化,冯巩在片中一改往日的喜剧形象,成功塑造了一个隐忍、负责任的基层警察角色,显示了他作为演员的多面性。

1997年还有一些中小成本影片在艺术上取得了不俗成就,如霍建起执导的《那山那人那狗》,以诗意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对邮递员父子的故事,获得了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张扬的处女作《爱情麻辣烫》以五个相互关联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代都市青年的情感世界,成为青春爱情片的经典之作;孙周的《漂亮妈妈》则通过一位单身母亲抚养听障儿子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巩俐在片中的表演令人动容。

从类型上看,1997年的国产电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喜剧片《甲方乙方》、都市剧情片《有话好好说》、家庭伦理片《埋伏》、文艺片《那山那人那狗》、青春片《爱情麻辣烫》等各具特色,这种类型的多元化,一方面反映了创作者艺术探索的广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能够容纳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片大多能够在保持艺术个性的同时,兼顾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娱乐需求,找到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点,为中国电影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电影政策变革与产业影响

1997年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政策环境的显著变化,这一年,广播电影电视部(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对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各个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是《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电影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份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电影管理体制"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正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在制作领域,1997年的政策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放宽了制片资格准入,允许省级电影制片厂以外的单位申请《摄制电影许可证》;二是简化了电影剧本审查程序,将原来的"双审制"改为"一审制";三是开始试点推行电影出品人制度,增强制片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电影制作的积极性,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据统计,1997年获得《摄制电影许可证》的单位从1996年的32家增加到45家,新增的多数是民营影视公司。

发行放映领域的改革更为深入,1997年3月,广电部发布了《关于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核心内容是打破由中影公司独家垄断进口片发行和国产片统购包销的旧体制,推行"院线制"试点,北京、上海、广东等十个省市被确定为第一批改革试点地区,允许省级电影公司自主发行国产影片并与制片方分账,这一改革使电影的市场价值得到更好体现,制片方的分账比例从原来的不到30%提高到38%-42%,极大地提高了创作积极性。《甲方乙方》等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更加市场化的分账模式。

1997年另一个重要政策变化是对外资参与中国电影制作的有限度开放,根据《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中外合拍片开始被视为国产电影对待,在发行放映上享受与国产片同等待遇,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香港资本进入内地电影市场,促进了两地电影人的合作,1997年拍摄的《半生缘》(许鞍华导演)、《宋家皇朝》(张婉婷导演)等合拍片,都取得了不错的艺术和商业成绩。

电影进口政策在1997年也有所调整,虽然进口大片的配额仍维持在每年10部左右,但选片标准更加注重多样性和艺术性,不再单纯追求商业效益,1997年引进的《泰坦尼克号》、《失落的世界》等影片,既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又为国产电影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广电部明确要求各地影院放映国产片的时长不得少于总放映时长的三分之二,这一保护性政策为国片提供了生存空间。

1997年香港回归对电影政策也产生了特殊影响,根据《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继续参与国际电影节等活动,保持了其电影产业的独特性,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享受国产片待遇的政策得到延续和强化,为日后CEPA框架下的更紧密合作奠定了基础,回归后,香港电影人可以更自由地进入内地市场,两地电影业的融合进程明显加快。

这些政策变革的综合效果在1997年已经开始显现:电影产量稳步提升,类型更加丰富;制片方开始重视市场研究和观众需求;影院设施逐步改善,多厅影院开始出现;观众人数止跌回升,市场信心逐渐恢复,虽然与好莱坞电影相比,国产电影在投资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仍有不小差距,但1997年的政策变革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四、香港回归与内地香港电影互动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性事件对中国的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两地电影业交流合作的新篇章,回归前夕,不少香港电影人对于未来发展存在疑虑,担心创作自由受到限制,然而事实证明,在"一国两制"方针下,香港电影不仅保持了自身特色,还通过与内地市场的融合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回归当年,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数量显著增加,根据官方统计,1997年经批准的合拍片达到18部,比1996年增长了50%,这些合拍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香港为主导的商业类型片,如陈嘉上导演的《天地雄心》、徐克导演的《黑侠》等,它们延续了香港电影的快节奏和娱乐性,同时又因内地取景和演员加入而呈现出新面貌;另一类则是以内地为主导的文艺片,如严浩导演的《天国逆子》、张婉婷导演的《宋家皇朝》等,这些影片往往具有更强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合拍片的增多,促进了两地电影人在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法上的相互学习。

香港回归后,内地市场对香港电影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虽然进口配额制度仍然存在,但香港电影作为"国产片"的特殊地位使其获得了更多进入内地影院的机会,1997年,《黄飞鸿之西域雄狮》、《精武英雄》等香港动作片在内地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内地观众通过录像带、VCD等渠道接触到的香港电影数量也大幅增加,成龙、周星驰、刘德华等香港明星在内地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香港电影人"北上"趋势在1997年后开始显现,许多导演、演员和技术人员纷纷到内地发展,带来了先进的制片理念和商业模式,徐克、陈可辛等导演开始尝试以内地为背景的影片;成龙、李连杰等动作明星则将工作重心逐渐转向好莱坞和国际市场,同时保持与内地的密切联系,这种人才流动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创作力量,也为香港电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两地电影业的合作不仅体现在制作层面,还延伸到发行和放映领域,1997年,香港嘉禾等公司开始参与内地影院的改造和经营;中影集团则与香港公司合作,将更多国产片引入香港市场,这种双向交流促进了两地电影市场的共同繁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12月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为三地电影人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对增进理解、推动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回归对香港电影自身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香港电影工业开始调整过度依赖本地市场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内地和国际市场;香港电影在保持商业娱乐性的同时,也开始尝试更具思想深度的题材,1997年陈果导演的《香港制造》就是典型代表,这部低成本独立电影以写实手法描绘了回归前夕香港青年的生存状态,获得了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大奖,并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关注。

从长远来看,1997年香港回归为内地与香港电影业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两地电影在资本、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互动日益频繁,共同推动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回归后逐渐形成的"大中华电影圈"概念,不仅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市场空间,也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这种融合过程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无疑增强了华语电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技术革新与观影体验提升

1997年中国电影产业在技术层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电影制作水平,也改善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为电影市场的复苏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摄影技术方面,1997年国产电影开始广泛采用先进的35毫米电影摄影机,如阿莱435、潘那维申等国际知名品牌,画面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有话好好说》中大量使用的手持摄影和运动镜头,《甲方乙方》中精准的布光和色彩控制,都显示出中国电影摄影师对新设备的熟练掌握和艺术创意。

电影录音技术在1997年也有重要突破,杜比数字立体声(Dolby Digital)系统开始在一些大制作影片中应用,如《鸦片战争》就采用了当时先进的6声道环绕立体声技术,大大增强了影片的音响效果,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主要制片单位都更新了录音设备,同期录音技术更加普及,减少了后期配音造成的声画不同步问题,这些技术进步使得电影的声音表现更加丰富细腻,提升了观众的沉浸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中国电影在特技效果方面的探索,虽然与好莱坞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大转折》、《红河谷》等战争历史片已经开始尝试模型拍摄、电子动画等特技手段,以更真实地再现宏大场面。《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的奇幻情节也使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蓝幕合成技术,这些尝试为中国电影特技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放映环节,1997年全国电影院的硬件设施开始系统性升级,根据文化部的统计,截至1997年底,全国已有超过200家影院安装了杜比立体声系统,比1996年增加了40%;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出现了第一批多厅影院,改变了长期以来单厅影院为主的格局,更舒适的座椅、更好的空调系统、更清晰的银幕,这些改进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观影舒适度。

电影拷贝技术1997年也实现了重要突破,传统的胶片拷贝容易划伤、褪色,影响放映质量,1997年,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成功开发出染印法彩色电影拷贝技术,使拷贝的色彩还原度和耐久性显著提高,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得偏远地区的观众也能看到画质良好的电影,促进了电影文化的普及。

在后期制作领域,1997年是中国电影开始接触数字技术的起步年,北京电影学院引进了首套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上海电影制片厂建立了数字录音棚,这些设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虽然当时数字技术主要应用于剪辑和声音处理环节,全数字化的电影制作尚未出现,但这些早期探索为后来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1997年也是中国电影档案修复工作取得进展的一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了"电影档案抢救工程",使用当时先进的修复技术对《神女》、《马路天使》等经典影片进行修复,这项工作不仅保存了珍贵的电影文化遗产,也为研究中国电影史提供了更好的素材。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1997年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电影设备的更新换代离不开国家电子工业、光学工业等基础产业的支撑;影院设施的改善则反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虽然与美国等电影强国相比仍有差距,但1997年中国电影在技术领域的进步,为后来的数字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增强了电影工作者和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心。

六、1997年国产电影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回顾1997年的中国电影,其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当年的市场表现和艺术成就上,更在于它为后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从历史维度看,1997年是中国电影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节点,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变革都在这一年萌芽或加速。

1997年确立的商业电影模式对后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影响深远,冯小刚《甲方乙方》的成功,证明了中国观众对本土化商业电影的强烈需求,也展示了类型电影在中国的巨大潜力,这一模式后来被不断复制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贺岁档"市场,催生出《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一系列卖座影片,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中国电影人长期以来的"重艺术轻商业"观念,使市场意识和观众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为后来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997年开始的电影管理体制变革,其影响更为持久和深刻,发行放映领域的"院线制"试点在几年后发展为全国范围的院线改革,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流通体系;制片资格的逐步放开则为民营影视公司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华谊兄弟、新画面等后来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重要影响的企业,都是在1997年前后开始涉足电影制作的,这些制度变革释放了电影产业的生产力,使中国电影在入世后的国际竞争中具备了更强的适应能力。

1997年香港回归带来的内地与香港电影业融合,对华语电影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回归后形成的"大中华电影圈"概念,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市场空间和人才储备,为华语电影应对好莱坞的竞争提供了可能,CEPA框架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使得合拍片成为华语电影的主流模式,既保留了香港电影的商业活力和专业精神,又结合了内地的文化资源和市场潜力。《英雄》、《功夫》等后来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华语大片,都可以追溯到1997年开始的两地电影合作基础。

从文化角度看,1997年的国产电影开始形成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电影,也不同于第五代艺术电影的新气质,这些影片更加关注当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表达方式更加轻松幽默,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包容。《甲方乙方》中对小人物梦想的温情呈现,《有话好好说》中对都市人际关系的幽默观察,《爱情麻辣烫》中对年轻一代情感方式的多样展示,都体现了这种新的文化取向,这种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倾向,对后来中国电影的文化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7年国产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虽然不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样耀眼,但却更加扎实和多元,除了张艺谋、陈凯歌等国际知名导演继续推出新作外,霍建起、张扬等新生代导演也开始受到国际关注。《那山那人那狗》后来在日本市场取得的出人意料的成功,证明了中国艺术电影的国际潜力,这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交流,为后来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战略积累了经验。